English

为了在世界传播中国文学

1999-12-15 来源:光明日报  我有话说

1999年11月18日,传来戴乃迭逝世的消息,我心情十分沉重。回想多年共事的那段时光,情景历历如昨,今日竟成永诀。

乃迭的辞世之所以牵动着许多人的心,除了她在事业上的卓越成就为人所崇敬外,更因为她为中国文学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付出了艰辛的劳动。我们为失去这位自觉的中国文学传播者而无限痛惜,她的离去,将给中国文学的对外传播事业留下一段难以弥补的空缺。

乃迭与中国文学的结缘,似乎有点传奇色彩。81年前,乃迭出生在北京一个英国传教士的家庭。有人说乃迭的中国情结始于襁褓之年,的确她是在北京度过了童年的时光,但4岁就回到了英国,并在那里接受系统的教育。中国的印象,在她的幼小心灵中又能留下多少记忆?出人意料的是:当她在牛津上大学时,竟选择了中国文学作为她攻读的课程。毕业后又惊世骇俗地选择了一个中国人作为自己的终身伴侣,并随之返回这个多难的国度,为着共同的目的,与之厮守终生。

乃迭重返中国的时候,中国人民正处于水深火热的抗日战争年代。在那些日子里,她作过救护,当过教师,还因为和学生一起抨击国民党消极抗日而被校方解聘,一度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。这对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女子,需要多么大的勇气!

乃迭早在40年代初即从事中国文学的英译工作。作为一位知名的翻译家,乃迭的成就是卓越的。半个多世纪以来,她和杨宪益先生共同翻译的中国文学作品,从诗经、楚辞到唐诗、宋词,从元曲到明、清小说,以至近代、当代作品。凡是中国文学史上出现过的各种文学形式的作品,差不多都有她的译著,从古到今形成一个长长的系列。其涉猎范围之广,系统之完善,在当代译者中,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。她为中国文学在世界范围的传播,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,在国际上享有崇高的声誉。

尽管乃迭的文学翻译成就很高,但她不骄不傲,从不贪图名利。人们知道毛主席诗词是他们夫妇俩共同翻译的,由袁水拍、乔冠华、钱锺书等名家负责定稿。这中间文字上的改动都没有经她同意,她也不去计较。对她来说,干自己喜欢的事,就是最大的乐趣。

在五六十年代,为本单位编译文稿,一般都没有稿酬,乃迭的收入仅仅是一份比中国同事略为优厚的工资而已,对此,她从不计较。加班加点,对她来说更是家常便饭,她也毫无怨言。“只问耕耘,不问收获”,似乎是这对夫妇的共同守则。

80年的人生道路对乃迭来说是坎坷不平的,特别在十年动乱中,她不仅受到冲击,而且身陷囹圄达4年之久,这中间还遭丧子之痛。但她尽管身处逆境,却没有动摇最初到中国来的信念。她和杨宪益先生相濡以沫,共度危艰。更为难能可贵的是:她依然和从前一样热爱中国,热爱中国文学。

在日常生活中,乃迭谦和大度,举止雍容,既有学者风范,又平易近人,大家都乐意和她接近。她虽然享受高级专家的待遇,但从不特殊。平时她喜爱种花,为了给花卉施肥,经常提着小筐上街捡粪。乃迭不仅工作出众为人们所敬仰,而且诲人不倦,特别对她身边的年轻翻译,更是循循善诱。数十年来,她为《中国文学》培养了不少知名的翻译和业务骨干。今天虽然乃迭已悄然离去,但回首从前共事的日子,依然时时激发我们发展国际文化事业的斗志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